1.《周易》与《易经》是同一部书籍,通常情况下《周易》即指《易经》。
2. 《周易》包含经部和传部,其中经部就是《周易》本身,传部则包括《文言》、《彖传》上下、《象传》上下、《系辞传》上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、《杂卦传》等十篇,合称为“十翼”。
3. 在春秋时期,《周易》这一名称已经存在,而当时所指的《周易》主要是指六十四卦的卦画和卦爻辞。
4. 到了战国时期,《易传》作为对《周易》的解释,已经成书。从那时起,《周易》和《易传》被合称为《易》。
5. 西汉时期,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,将儒家著作也称为“经”,从而《周易》和《易传》被统称为《易经》。
6. 后世学者为了区分《周易》经传的不同,有时会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《周易古经》,将注释《周易古经》的十篇著作称为《周易大传》。
7. 易学在先秦时期发展至老公时代,形成了道教、儒家和道家三个分支。秦焚书后,易学虽走向衰落,但仍有传承。
8. 汉代时,《周易》的诠释学发生了重大变化,形成了象数易学、卦气说和黄老之学三个主要学派。
9. 20世纪60年代,台湾学者王弼在其《中国哲学史》中引入了“宇宙秩序”的概念,而到了80年代,《周易》开始引起大陆学术界的关注。
10. 进入21世纪,关于《周易》的研究更加深入,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被写入国家关键材料,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资源。